十有八九華夏人將 "醍" 字解作指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酥油, 皆因受天竺之學所同化之故, 原意盡失。 醍在粵音讀作:題, 提, 啼, 踶等。文字是由 "酉 + 是" 所組成。酉字有多重的解釋: 地支的第十位, 時辰名- 約當下午的五時至七時, 金文字形,象酒壇形等。 從“酉”的字首作組合,多與酒或因發酵而製成的食物有關, 亦即與酒製作過程有關。 "是" , 在此非用作加重語氣, 而是解作直也。綜合上述兩字資料得出方位, 垂直與時間, 由方直而得出"踶" 字與腳有關, 腳加時間是功夫, 要用時間去紮馬或站樁而得功,這與酥油有何關係呢, 哈哈。
來自維基百科之酥油資料: 酥油(印地语 घी,,ghrte或ghee, 乌尔都语 گھی,旁遮普语 ਘਿਉ,克什米尔语 ग्याव/گیاو -来源是梵语 ghṛtə घृत "洒"之意;在 埃及阿拉伯方言 则是 سمنة,samna,意思是酥油或脂肪),古称醍醐,是印度从牛乳精炼出的一种液体脂肪,呈油脂状,性温润。传统印度饮食中一般用来做烹调油,特别是用来烹调肉类。
老夫對印地語一曉不通, 但英文廿六個字母發音懂少許, ghrte 或 ghee 會讀作醍醐, 是華夏那種方言呢? 述文中古稱醍醐出處在何? 繁體字, 灑, 在簡體字寫作"洒", 洒與酒相差了一劃呵! 酥油不等於醍, 硬要混種下変成三不像, 為何老師們教化多年而不知呢?
大中小字典, 如康熙與説文解字中醐又作酪之精, 嘆, 華夏人連自己文字也不認識, 同化後有何用! 醐由 “酉+古+月” 所組成, 非酉+胡呢, 酒或油由胡人引入! 古者 “十加凵”所組成, 十的甲骨文寫作丨,直也, 而凵解作坎(先天八卦在西面,后天在北也)。醐是個很玄的字, 假若用文學上正路去解釋, 永遠不知其內涵, 如用武學上的內家功, 便可得知一二, 丨者脊骨垂直也, 而凵便是會陰。醍醐兩字相連, 便是提會陰喇, 看過內家功書的朋友也聽過提肛=提會陰了, 哈哈。
大眾, 連大師們未曾説過提會陰到家會有什麼現像出現, 這種現像在普通人來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, 但發生在僧尼身上便不得了, 哈哈。先來個賣關子作大前提, 每個人體都有熱毒分別藏于表與內, 表者皮膚也, 熱毒跟血液隨處走, 停留在阻塞地方使人痕癢。提會陰, 熱毒先走向那呢? 生殖器官, 痕不可奈, 越抓越痕, 哈哈, 沙律白汁淋頂,魔障也。 當年翻譯者, 只對文字有認識, 但對醍醐二字的玄機一暁不通, 亂用華夏文字, 做成今天的笑話。
那麼什麼叫灌頂? 梵文叫 Abhisheka or abhiṣeka, 最初被用作獻祭儀式, 用四大洋的水從金罐中倒入皇室的頭上, 作授課儀式中使用。在釋氏期間跟本上是沒有灌頂這回事, 只是其後人加添上去的儀式。灌字在華夏文字學上解作:澆, 灑或淋呢。
Ghrte與Abhisheka 兩字的組合, 用華夏文字去翻譯得出油脂狀酥油灑在頭頂, 簡稱酥油灑頭, 這與華夏醍,醐,灑,頂字有很大差異呢! 外來學用純酥油澆到頭上, 可得清涼舒適或灌輸智慧,使人徹底覺悟, 如此解釋産生出疑問。凝固酥油怎可倒到頭上? 辦決方法是加熱, 加熱到什麼程度才可使到皮膚感覺清涼? 一個家庭主婦, 一個家庭煮飯公, 一群在廚房打混的人群們可以分享他們經驗, 被高溫水/油或刀割傷, 笫一個感覚是涼才感覚痛。熱油淋在頭顱得淸涼, 一定得出不再嘗試,下次小心翼翼的智慧呢! 讀者們, 華夏古翻譯家用錯了華夏深淵文字去翻譯外文。
早在遠古, 夏商周朝代, 沒有醍醐灌頂四字組合, 只有单字,自唐朝以後才出現這個組合名詞。華夏的內功自伏羲年代已有, 看看本博客古琴硏究一文, 可惜地周文王創出后天八卦,使到古至今的方位上亂七八糟。 在工夫無息法自修下,非你我之説,用自家文字及內功功法去解釋醍醐灌頂是: 積蓄能量由腳上,直達頭顱, 遍及四肢加一, 跟據華夏學理, 下為水, 上為火, 水的能量抵逹頭頂而再下, 亦即是打通腦部血管, 冬眠中的功能得到營養灌溉而活躍起來, 人便變得智慧大增。這樣的解釋總比灑下什麼液體便得智慧來得合情合理。(工與功,雖同音,但两者有很大差別)
醍, 醐, 灌和頂是上述解釋那麼簡淺嗎? 非也, 四字還有高深與簡單功能之應用。舉一簡單功能實例, 王培生的十三勢解, 已透露了部份內容, 但精要, 練功法及竅門, 便沒有説出來, 所以眾人得到只是一堆抓不着頭腦的文字。要一一解釋及明白嗎?還是留待愛自己文化的人去考據; 文化是共享是指未入流的學識,深處永藏心底里,是世界通, 子曰: 書不盡言, 言不盡意;多年來, 打著保留文化作旗號而向錢看的人太多, 不説也吧了;文化永不滅, 只怕無心人。
同化後, 如上文所説的優雅詩句:遙聞臥似水,易透達春綠
朝不起自己, 什么也成空
敬愛別人爹娘, 得到了春綠
無求岸似透黛綠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不透彻明白醍醐两功法,永远不明王培生的長短版道家述文,只得一堆無用文字
(1935年曾受学友金互、徐振宽二老等人教授,学习儒家、道家等传统文化经典及修身之法。)
短版
太極拳基本八法的勁源心法要訣如下:
掤勁命門找環跳,挼勁食指劃眉梢。
擠勁脊背找前腳,按勁憑欄樓下瞧。
采勁玄關找肩井,挒勁意在蹬後腳。
肘勁勞宮肩井合,靠勁玉枕扛大包。
太極拳八法要義
王培生
“太極拳又名長拳。長拳者如長江大河,滔滔不絕也。”長拳,這是因為太極拳在練習時,它的動作緩慢,並且速度快慢一致,表現得特別均勻,從開始一直到終止要求一氣到底,其中間不許有斷續的地方,正好象那江中的水,滔滔不絕,因此又叫它長拳。
十三勢的意義,並不是說太極拳的姿勢只有十三個,而是根據它的動作和姿勢的方向來說的。把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個正的方向和東南、東北,西南
、西北四個斜角的方向加在一起,其數得八,就把它比喻成八卦(乾、坤、離、坎、震、艮、兌、巽),而太極拳的手法所運動的方向,均不出此八方,其步法的運動,又皆離不開前進、後退、向左、向右、中定(即不動)等五種方式,也就把它比喻成火、水、木、金、土五行。掌運八方、足行五步,將八卦與五行加起來合數等於十三,十三勢之名即由此而來。
雖然八卦與五行是古老的說法,但它卻能夠幫助我們記憶太極拳手法、領會拳中那種迴圈無端、沒有止境的含義,而在練拳中認真體會。現將太極十三勢要義詳述如下:
(一)太極八法要義
太極十三勢,是十三種方法。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掤、擠、捋、按、采、挒、肘、靠、進、退、顧、盼、定。其中前八字是八種手法,後五種是五種步法,即俗稱八門五步,或稱八卦五行,都是指的這十三法。
所謂懷抱八卦,也就是指八種手法,而這八種手法又與文王八卦方點陣圖有嚴格的四方四隅對應關係。
太極拳屬內家拳種,因此八卦方位與人體對應各有其竅,而每竅在人體經絡腑髒中又各有其位。這樣在太極拳運動中,以意行氣,按竅運身,意到氣到,氣到勁到,這就是太極拳內練要義的根本所在。實踐證明,太極拳久練得道者,不但在技擊上可出奇效,在保健上也會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。
為了使讀者確切瞭解太極八法所屬經絡腑髒竅位,與八卦的對應關係,現按八法順序詳述如下:
1、掤:在八卦中是坎()中滿,方位正北,五行中屬水,人體對應竅位是會陰穴,此穴屬腎經。八法中此字主掤勁。
2、捋:在八卦中是離()中虛,方位正南,五行中屬火,人體對應竅位是祖竅穴,此穴屬心經。八法中此字主捋勁。
3、擠:在八卦中是震()仰盂,方位正東,五行中屬木,人體對應竅位是夾脊穴,此穴屬肝經。八法中此字主擠勁。
4、按:在八卦中是兌()上缺,方位正西,五行中屬金,人體對應竅位是膻中穴,此穴屬肺經。八法中此字主按勁。
5、采:在八卦中是乾()三連,方位隅西北,五行中屬金,人體對應竅
“太極本無法,動即是法”這說明了“太極”二字的真正意義。因為太極拳沒有固定的法則,實際就是以十三勢,即八方(八卦)四正四隅,五步(五行)前進、後退、左顧、右盼、中定,這十三字合而謂之“十三勢”。
八卦是指四正四隅,扌朋 、捋、 擠、按為四正,采、挒、肘、靠為四隅,謂之八方。這八方的位置都在人體本身,將來講推手時,實踐體會就有意思了。
按易經說的十二地支有六沖六合,十二地支是: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已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十二個位置在人體本身,裡麵包捂八卦,即八方,而八方的位置如下:
扌朋:扌朋, 勁屬水,在北方,北方壬癸水,人身有命門穴,在兩腎(兩個腰子)中間,右腎的左上角,此處發扌朋 勁。過去書上也有“扌履南扌朋北、擠東按西”的說法,從前一般是秘而不傳的,我今天把這些給大家介紹,你們想著來回那麼做就行。用扌朋勁時,手上不用使多大力氣,只要你注意想自己的命門穴,眼神看對方眉毛(眉攢、眉梢),他人就起來了。而扌朋勁屬水,見縫就鑽。
捋:捋勁屬火,在南方,南方丙丁火。人體為玄關竅,在兩眉當中,你看人坐著,“火”字也就表現出來了:由鼻子尖到右眉毛是一撇,到左眉毛又是一捺,這是個“人”字,再加上兩隻眼睛這兩點,就成“火”字了。這火,又叫午“火”,火能化萬物,在太極拳中叫捋手,是舒展的意思,好比有褶子的地方,給它劃拉平。在力學上叫作分力(那個發勁叫合力),即力的合成與分解。分力怎麼分?如來手集中,給它分開、分散,比如要卸一車磚拿起磚來就嘁嚦哢嚓都給它卸了,不要去碼好(沒有那麼多工夫)。實際上對方來手了,你就隨便把來手這兒一扔,那兒一扔,這兒一扌履 ,那兒一扌履 ,把對方來的分力開,化整為零,給它分散了。合力是化零為整,把很多的力集中在一點上,那是扌朋勁,就是位置不同。
捋的方法:用眼神帶著自己的手去劃時代自己的眉毛,比如用右手劃,先是手心向裡從左眉梢劃到左眉攢,再手心向外從右眉攢向右眉梢劃去,這是陰陽變化,由陰掌變為陽掌,即由柔變為剛,先柔後剛,這時對方就起來了。不管對方的力多大、多沖,也不用著急,輕輕一劃就行。劃時後手不能弱,前手帶著後手走,做等距等速運動。熟練後眼看眉毛就行,往左看,人往左轉,往右看,人往右轉。這叫扌履 。
擠:擠勁屬木,在東方,東方甲乙木,為直勁。在人體脊背,發的時候意想脊背,要發出整勁,就是兩手的兩個接觸點,像兩條電線的兩個頭,前腳放在兩個接觸點的中間,再用脊背去找前腳。眼神要穿過對方,越往這處看,這人出去的就越遠,像木頭杠子杵一下那個勁。前腳尖的位置就放在對方的腳跟,往前邁,一個衝力,就跟木頭杠子似地杵出去了,有時你意念想得足,如屋子有多大,木頭就多粗,很大的一墩擁出去。擠勁也叫打擠,打穿透。
按:按勁屬金,在西方,西方庚辛金,按破擠。酉金在前胸,即肺臟,用按須涵胸。具體做法是前胸與右手合(酉與巳合),手與前胸一平就按。按不是用力按,比如用力去按汽椅子,越用力按人繃起得越高。又如推手,兩人較勁,像摔跤似的,越按越起。所謂按勁,實際上輕輕一扶就行了。向左化對方,體重放在右腿,眼神往左下方斜看,使對方來衝力以後往斜下倒。你左手跟前胸對正以後,體重放在左右腿,眼往右下方斜看,一涵胸就是,這是向右化對方。
現在四正有了,即捋南、扌朋北、擠東、按西。發扌朋 勁進攻,用捋勁化解;對方用扌履 ,你用擠來進攻,就想脊背,往這兒一想,前腳必須放在兩點當中,不能偏,偏了就打旋,力量不足。自己的腳、兩手與對方接觸的中心線,必須掌握好,再用脊背去找前腳就行。
十二地支是: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在人體的位置如下:
腰為子,右胯為醜,右腳為寅,脊背為卯,右肩為辰,右手為巳(體重在右腿)。玄關為午,左肩為未,左手為申,前胸為酉,左胯為戌,左腳為亥。若體重在左腿時,除子、午、卯、酉四正(東西南北)不變,其餘四角(四隅)則有變換,即左胯為醜,左腳為寅,左肩為辰,左手為巳,右肩為未,右手為申,右胯為戌,右腳為亥。而四正又是子午相對,卯酉相對,東為脊背,西為前胸,南為玄關,北為命門。四隅為東南、西北、西南、東北,隨體重的轉而來回變化。而肩、胯的交叉變化叫醜未辰戌,手足的交叉變化叫寅申巳亥。四正為扌朋、捋、擠、按,四隅即采、扌列、肘、靠。
采:是午與未合,“采”是選擇的意思,挑選對方訴弱點(背力不得勁的地方)采他一下,使對方的重心越出體外。采是由前上方向後下方,是自己用玄關穴找采勁一側的肩井穴。采勁要出向外放射的勁,不管對方發多大的力氣也要把他采住。采是怎麼個采法?如對方揪住自己,你就拿午與未合,拿眼神為右肩,對方就起來了。拿眼神看左肩也行,都為采,看左右肩要根據體重的位置而定。
挒:是手與腳分,扌列是使腳蹬地,用手托天,整個與采相反的,挒是分開。
肘:是意念上勞宮穴與肩井穴相合,即手、肩、肘向前打,好像寶劍尖。你若往前打,對方一扶著肘,你就拿手找肩,這人就起來,手找肩就頂回去了。如果向後打肘,即肩找手(辰與巳合)。若用肘采也一樣,你拿肩找手,這人往後栽,手找肩,這人往前打,只要對方扶住胳膊,一找,對方就出去了,這是前後平肘,平肘是拿手找肩,一平,就像寶劍尖似的。肘法的練習有16種。
靠:是肩與胯合(腰找胯也行,胯找足也行),對方不管扶住哪兒,拿胯與足一合,實際胯與肩也合了,肩靠、背靠、肩打、胯打都行,好比肩與對方要接觸了,接觸點與眼神是相反的方向。
肩與胯合也是交叉相合的,左肩與右胯,右肩與左胯。醜戌屬胯,辰未屬肩,用相衝力,要配合眼神,眼回頭看的方向與接觸的肩或背同手找成相反的直線。
靠是擊打的意思,最重要的是在視線,這點要特別注意。好比肩要與對方接觸了,讓接觸點與眼神成相反的方向就行,要記住,如肩向右前方發,回頭一看,視線與接觸點成一條反方向的直線。若眼往前看,力量去不了,一回頭力量就去。
采、挒、肘、靠為四隅,也是迴圈互用的。對方用肘我拿采破他,采破肘;對方用采呢,我以靠來破:用挒破靠,也是那麼迴圈的。
四隅補助四正之不足,四正用不上了,不靈活了,用四隅。就是出圈以後,拿四隅補助四正之不足。
糾正姿勢用十二地支,每個姿勢組成都通過六沖六合,“六合”是一個姿勢完成了,而在一個姿勢的過渡期間為“沖”。比如抱七星,這怎麼編六合呢?就拿實腿為一條直線,在一條凳子上也行,在一塊磚上也行,就是體重在右腿,拿子(腰)與醜(胯)合,即腰與右胯合。寅與卯合呢?右腳為寅,拿脊背、腰胯跟隨它合,命門脊背,腰胯跟它合了後,卯(木)與寅,即脊背與右腳合,也在一條直線,這叫子丑寅卯。辰(右肩)和巳(右手)也往右腳集中,午(玄關)未相合,看著他以後給他領起來。未也往實腿集中,申是左手,大指對正前胸。戌亥是左胯左腳,往前伸直後,意念頭全在這集中就整了,糾正姿勢時你不用去找他姿勢就正確了,這腿也沉了,虛實也分不清了,這叫六合。六沖就職在這分散,這兒變化時又變了,變打擠,這是子與醜合,這在這兒過渡,這是分散,分散即是六沖。子午相沖,卯酉相沖,……為六沖,寅、申、巳、亥相沖。凡是那一個字後邊一個字到七個字都是醜未相沖,寅、申、巳、亥都是相沖的。完了以後,又是子與醜合,左腳為寅,跟脊樑背井離鄉往這兒合,寅與卯合,辰巳一合,午戌也往這兒集中……申是這手,打的脈門,這右手與前胸合。戌亥右胯與右腳,伸直以後也往這兒集中,這個蹬勁就出來了。你像剛才發勁,如撲面掌把人打出去多麼遠,這實際放平舒展以後都往一處集中,都往一處集中,這發勁就出來了。
上面講的是十二地支,包括八卦八方、四正四隅。還有十天干,十天干革命是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已、庚、壬、癸。五行是屬於十天干,那是兩個字組成一個字:
東方甲乙木,卯木,在脊背。
南方丙丁火,午火,在玄關。
中央戊己土,在中丹田臍下三寸,仰臥由肚臍往裡3/10處,或從命門往前7/10處,叫中丹田。人要恢復疲勞,三田合一,一天不管多麼勞累,只要一刻鐘的工夫就行了,只要把上、中、下丹田三點掌握成一條直線,就能很快恢復疲勞,這太極拳又結合氣功。
西方庚辛金,西金,在前胸,膻中穴,肺臟。
北方壬癸水,子水,在命門穴,右腎內側的左上角。
五行在太極拳裡怎麼用呢?十天干是指步法,以步法為主,像前進時想北方壬癸水,欲追擊想命門,把眼神往高一點看,看多少呢?就是看自己的眉毛斜上一點、約有一寸高的位置,腿就被腰催著走,腿就往前動,追擊對方時不要想追對方,你越想追對方就越慢。前進想命門,眼看斜上方,忘掉兩條腿。
退時想玄關,眼睛斜向下看,眼睛下落點與兩腳分開同肩寬成正三角,腿自然後退,把玄關往下一落,腿自然後退。這叫用十天干做前進後退。
左顧是左顧木。在字義上;講,向左轉、右轉都不是,就是一想脊背與實腿的腳相合,眼神順腳的前方往前看,即寅與卯合(脊背與實腳合),叫左顧。回頭體重到右腿上也是,拿脊跟隨右腳一合就是。這叫左顧木,即打擠的勁,左顧就是用一個側面。
右盼金,金想前胸與手合,申與酉合,眼神斜向下看,這叫右盼金。你想左顧木就是想脊背,右盼金就是想前胸,你一想脊背左顧木,一想前胸右盼金,實際一個人側面躺著,東西南北中,四正方都出來了。
中央戊己土,雙土為圭,練氣講究刀圭,即牛角尖,不讓你休息,如頭懸樑、錐刺股,刀尖、牛角尖也要紮。聚精會神領著氣往上升,這叫中央戊己土,雙土為圭。戊己土在這變化中叫中定,好比被對方擠得沒辦法了,這時你先想命門後想肚臍,身子自然下落。
太極拳所練的十三勢就是指的是這個,是十三個部位,八卦指的是前面手的變化,五行是腿法的變化。老拳譜上都有太極十三勢,就是八卦五行,也就是八方五步,今天把過去“拳”不說的東西給大家介紹一下。
練太極者,頭頂太極(腦子想一動一靜,不能離開太極一陰一陽),懷抱八卦(八方線:四正方、四隅角),腳踩五行(前進、後退、左顧、右盼、中定)。太極拳的手之運動有八方,足之運動有五步。(八卦即:乾三連、坤六斷、坎中滿、震仰盂、艮覆碗、兌上缺、巽下斷。)
能理解此文, 相信廖若晨星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