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上有本書叫百科全書,沒有人能懂得內中所有學問。一哥們專注百科書中某門學問,已不是一哥了。一哥來自舊版或新版百科,两者有異。時代不斷轉変,新頴思維其實在基層上用不同形式上下左右併合與修証而成,使得還未掌握一切基本學舊一哥們地位難保。在不進則退大原則下,一哥由新版変成舊版,何有自豪感呢?要做永恆的一哥不會受新學理而影響江湖地位,最重要是先掌握基層學識,而不是去創新,搞搞新意思呢!
時下很多被灌為一哥的只是見風駛利,依傍名氣,自吹自牛。盛行中,國國想得的科技量子,有數人説:我們學理書中在千年前己有述,看看我們門派多麼博學高深。一羣在草根階級人仕懂得多少量子學?量子學是甚麼?薜定諤實驗 ?疊加狀態?一堆堆名詞拋出來,要那羣抬高身價人仕在其學理書找回來理論,他們也找不到呢!道理很簡單,因為他們不認識量子,只認識微細兩字,便去吹。
量子在現階等於機密,不多人知內涵呢!鄉巴才信這些自打嘴巴學理書中有之說。電腦翻譯都算過得去,各國也懂得翻譯學理書,何需花更多財力物力去硏究,聘請這羣打嘴巴人仕便快靚正囉。在流通學理中:量子學是自由電子是隨機運動, 可處於任何位置,物理學家用波函數得知其大概率, 當人介入覌測時,那電子波函數才會崩塌,疊加態會立即收縮成本徵態,才可確定電子最終位置。上述一說,何經何典第幾章第幾節有説大概意思呢?
老夫平生在廿多歲時只學過個多月太極,功夫淺陋,當時也不知內中有內功那回事,為何現今可以吹得頭頭是道呢?老夫擁有的氣丹功認識,不多人擁有,老夫有緣遇上幾個肯吐真話老師,而不多人有這機緣,反思體驗再修証,才有膽量在此博客去吹小孩子牛皮。
去年偶遇一仁兄說跟名師學藝十多年,一軽碰之下,他整個身驅如腹肌收緊,全無暈飄沉降的感覚,何解呢?常人道名師出高徒,十多年功力只有僵硬?其實金仁霖在一文説出了實況:楊氏教一不教二, 孫氏教二不教三。他説明了一事實,名師不一定全懂呢!名師加十多年功齡,還不知起承轉合出處在何?元代范德璣的詩格?為何四字由文変武?又演変成起承開合呢?能解釋到的,做得到以下娓娓動聽故事嗎?
筆者回憶自己的老師褚桂亭先生,推手時起承得手,立即轉合發勁。旁觀者甚至看不清先生用勁,只見搭手即出,被發者已跌出丈許,人不知其所以然。如果有勁敵用力抗衡,則反而被發出更遠。如果褚老師加上擠法,則被發者兩腿騰空而起,跌出十幾米之外,似拍球一般,妙不可言。此為筆者親見,絕非虛構之言。太極拳運動,在練習者內部是一呼一吸,在外部則是起承轉合。誠如王宗岳《太極拳論》中所云:“引進落空合即出,沾粘連隨不丟頂。”當然,練習者沒有相當的功夫是修煉不到這個境界的。至於呼吸,正如郝月如父子所說。 “一吸氣貼脊背,一呼氣沉丹田”。楊氏太極拳的氣沉丹田,是以意引導內氣自然而然地沉落到丹田。陳氏也是同樣的原理,只是多了一個內轉而已,同樣是通過松腹轉脊達到氣沉下丹田。習拳者當先求一式嫻熟,等一式單練時氣沉丹田做對了,再習下一式。總之當以鬆沉柔順為好。氣沉丹田才能練習發勁,陳氏太極拳有發勁的練法,而楊氏太極拳沒有,明師授徒也是擇人而傳。習此上乘功夫,須等丹田有真氣出現,出現真氣的時間各人有快有慢。丹田氣壯,即骨外的一層膜有了真氣,董英傑稱之為流動物。真氣是靠練拳或站樁練出來的,長期練習都可達到此效果。氣壯之後,以意導氣,氣隨意走,意到氣到。太極拳尚輕沉,只輕而不沉則是練而不對路,能沉才是功夫。有了沉勁,還須輕靈圓活。
勁上一哥們,看完出段故事,明白內容嗎?做得到嗎?故事重點在,"搭手即出”,用者在褚桂亭,不在筆者,筆者在“看不清先生用勁” 己透露出他在不懂情況下去吹:“如果褚老師加上擠法”,自抬身價。 閣下能做到,可稱之為一哥了,哈哈。上述故事,筆者只是帶大家遊花園而矣,沒有説出內中秘密呢!最近師傅見老夫硏究的真誠,才吐露出內裡真相;人找師,師找人,兩個處在不同境界,得到也是不一様的東西。
別人越玩越高級,説的名詞層次深不可測,而師傅教老夫越玩越低階,帶老夫回到小孩狀態,毎事可問每事可駁,得出十三勢與大眾不同:大小伸縮,左右上下旋,內中還有很多不為人知內涵。其實十三勢動畫,早上幾年前已登過,只是沒有說明,亦不多人點擊那網頁,可能是老夫太低調,沒有用十三勢作標題,已刪去了,哈哈。最近再發現勢內中還有很多內涵,只有功夫到及基層知識夠人仕才會明白及體驗到。 要做到有實效,談何容易!
心中自豪感,出自名門,沾沾自喜的書本及付銀纸得來成就感,是自我催眠效應。正如一些自發功人仕,夢幻中想做大俠,天天積累幻想在潛意識,機緣巧合下,通屋跑,打出電影般武俠招式與真實的純功不一様。有人在練坐功時看見神魔,它維空間様貌,全是以往外來灌輸內容在潛意識作怪,開眼見到也非真實。教者們本身都未能煉到那麼高深,見也未見過實況,見過也不敢説出實況,害怕飯碗不保。所以人云進入可得乜乜,全無意義可言,問問他們能否回到秦朝取回一碗一碟呢,太遠的話,清朝又如何?他们跟本上是做不到,只擁有好高騖遠,追求巔峰之夢幻學,全是不實際之思維。 在羣體中,誰有效地吹得高,便成掛名一哥!
一哥是生活在一死角,妒忌心重,怕人超越,固執思維,表現自大狂妄是其死穴,後浪推前浪,前浪被淘汰是必然之理。開放思維,放蕩不羈,豪情萬丈,不斷吸收不同學理才可將思維溶合,將學理推到更上一層樓,得到的與墨守成規不一様的學問。
君是一哥嗎?恭喜有個安樂窩
夫還是個童言無忌的小孩
無極而生太極, 而太極是陰陽之母。太極動則分二陰二陽, 靜則是一團能量。無極與太極處在一個臨界面互不相干, 隨曲線形而伸展。別人處在太極狀態而我在無極謂之走化,
順別人表面之勢而加速謂之粘。物理上: 動急則急應。動緩則緩隨。雖變化萬端。而理唯一貫, 由著熟而漸悟懂用力之斤兩。進入高層次懂太極之劤是用神明,
與物理學的劤不同, 兩者互不相同; 虛領頂劤實乃虛靈頂徑, 見不到的力量由上而下, 能量沉於丹田。能量不多不少, 時現時不現, 左有虛實, 右有又無,
上下四圍比汝還要大。常處在臨界面, 任何微少変化, 立刻有所反應, 無敵便靠它。用力學者, 來去是鬥快與力, 而高階是用先天能量;
力學千斤力怎比得上四両先天能量, 又怎能快得過這能量; 立身巳有能量如秤砣大少,
活似曲缐。偏沈則隨。雙重則滯。每見數年純功。不能運化者。率皆自為人制。雙重之病未悟耳。欲避此病。須知陰陽。粘即是走, 加速即是粘。陽不離陰。陰不離陽。陰陽相濟。方為懂劤。懂劤後愈練愈精。默識揣摩。漸至從心所欲。本是捨已從人。多悞捨近求逺。所謂差之毫釐。謬之千里。學者不可不詳辨焉。是為論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