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0月12日星期五

介紹天機

甚麼叫天機?不可直言的核心資訉,只可喑示而不可直告。天機不可洩,其實存在著中西道文化中。華夏道文化與西方無異,不會因地域不同而有分高低之別。說有別的人,只不過是賣花讚花香的論調而矣。一個對自身文化也不懂的人,又點能識辦別人的異同,精要與借鑒呢?
加插三幅圖

好多人只是識講名詞:四象八卦,陰陽,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,氣功,丹功,金丹等。一羣潮派反対人仕說以上的全是迷信之學,但他們又相信世上有鬼神,靈魂學之説,好人向上升,壞人往下走。點解會是這様的?其實懂名詞與説是迷信的人跟本上不知道自己在説甚麼呢!

日光日白, 爛城樓都會發炮

自古至今,中西人仕無一個人用直接了當簡易方式去解釋天機依個核心問題,事必有因嗎?他們只用一些遮掩方法去顯露出核心的表象,是希望有緣人進一步去硏究就不得言之了。本文只不過是一個介紹閱讀西方道文化,亦不能進入一個深入探討。以下圖片已半歸納,望有緣人自己進一歩去硏究其核心道理吧。




內氣

中間的是來自華夏, 不知何解跑到別人博物馆, 心照喇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一氣含三混沌初

功到自然明圖 -  與身有關


華夏有幾千年歷史,真的要人教導禮義廉恥嗎?
別人外傳的道,可曾有教過以上的核心學問嗎?

道是甚麽? 別人的只不過是自己的倒影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轉載http://www.sohu.com/a/162728058_720568

道教神话:道德天尊——一气化三清
2017-08-06 18:23老子/儒家/道家

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始祖,即道教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的太上道祖。太上老君者,大道之主宰,萬教之宗元,出乎太無之先,起乎無極之源,終乎無終,窮乎無窮者也。

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道祖老君的聖誕日,為國際道教節。

一氣含三混沌初,太清立教自虛無。

誰將周禮東傳孔,誰入函關化胡夷。

八十一章明道德,百千萬億鎮玄都。

道德天尊
老君,即道之身也。元炁之祖宗,無極之主宰,萬教之祖宗,天地之父母也。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,生於無生,先於無先,挺於空洞,陶育乾坤。號曰無上正真之道,神奇微遠不可得名。

混元未始,老君為先,長於太初冥昧之前,無師無祖,誕生自然。老君者,乃元炁道真,造化自然者也。自然者,道也。強為之容,即太上老君也。以虛無為道,自然為性,莫能使之然,莫能使之不然,亦不知其所以然,不知其所以不然,故曰自然而然。

天地未開之際,太上老君創世創神開創諸天,這也是被歷代皇帝推崇與說的最多的,老君乃一切無有有無之祖,大道之主宰,混沌的祖宗,萬法之教主,地位至高無上,在千年中國道教的演變史中,一直擔任著極為重要的特殊角色,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教開山教祖。

太上老君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,老子就是老君爺的第十八次世化身。度人無數,因其傳下道家經典《道德經》,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,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。

老子,道家創始人,被尊為道教的教祖。據《史記》記載老子,姓“李”,名“耳”,字“伯陽”,諡號“聃”,史記稱老子幾百歲後不知去向。

創世
道教把宇宙的形成過程分作幾個階段,《太上老君開天經》講得非常清楚,未有天地時,那時無天無地,無陰無陽,無日無月,無晶無光,無東無西,無南無北,無前無後,無園無方,百億變化,浩浩蕩盪,無形無象,自然空玄。窮之難極,無量無邊......唯吾老君,猶處空玄寂寥之處、玄虛之中,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。若言有,不見其形,若言無,萬物從而生。而後,八表之外,漸漸始分,下成微妙以為世界,而有“洪元”。

“洪元”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一大世紀。

“洪元”之時。亦未有天地,空虛未分,清濁未判,玄虛寂寥之裡,“洪元”一治至於萬劫。

“洪元”既判,而有“混元”。 “混元”一治萬劫,至於“百成”。百萬亦八十一萬年,而有“太初”。

“太初”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二大世紀。

這時太上老君又從空虛而下,為“太初”之師,口吐《開天經》,以教“太初”。這時才分別天地。清濁剖判,溟鴻蒙,置立形象。安堅南北,制正東西。開暗顯明,光格四維。清氣上升為天,濁氣下沉為地,三綱既分,從此始有天地,猶未有日月。

“太初既沒”便進入了道教創世紀的第三大世紀“太始”。

“太始”時,太上老君下為師,“口吐《太始經》,教其太始置立天地”。 “太始者萬物之始”。 “太始”既沒,以後便是“太素”世紀。老君下降為師,“太素以來,天生甘露,地生醴泉,人民食之,乃得長生。死不知葬埋,棄屍於遠野,名曰上古。”“太素”既沒,爾後便是“混沌”。

“混沌”既沒,而有“九宮”世紀。老君下降為師,“口吐《乾坤經》,結其九宮,識名天地”。天是陽,地是陰,陽者剛強,遠視難睹。在天成像,日月星辰是也;在地成形,五嶽四瀆是也;在人成生心肝五臟是也。分別名之有異,總而名之是一也,取三綱名也。

“九宮”沒後,進入“元皇”世紀。老君下降為師,“吐《元皇經》,教元皇治於天下”。 “始有皇化道流後代,以漸成之”。 “元皇”之後,次有“太上皇”;“太上皇”之後有“地皇”,老君下降為師,號有古先生。 ;“地皇”之後有“人皇”,老君降為師,號盤古先生。 ;“人皇”之後有“尊盧”;“尊盧”之後有“句婁”;“句婁”之後有“赫胥”;“赫胥”之後有“太連”。 “混沌”以來,“太連”以前,名曰中古。 “太連”之時,“天生五,地生五味,人民食之,乃得延年”。在“太連”之後,進入下古,首有“伏羲”,老君下為師,號無化子,一名郁華子,教示“伏羲”推歸法,演陰陽,正八方,定八卦。爾時民有名無姓,世上亦無五穀,“皆衣毛茹血,腥臊臭穢,男女無別,不相嫉妒,冬則穴處,夏則巢居”。 “伏羲”沒後,而有“女媧”、“女媧”沒後,而有神農。 “神農”之時,老君下為師,曰大成子。 “作《太微經》教神農嘗百草,得五穀,與人民播植,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”。 “神農”沒後而有“燧人”。 “燧人”時,老君下為師,“教示燧人鑽木取火,續日之光,變生為熟,以除腥臊。”“燧人”沒後而有“祝融”,老君下為師,號廣壽子。 “教修三綱,齊七政。三皇修道,人皆不病”,作按摩《通精經》。次有“高原”、“高陽”、“高辛”、“倉頡”、“軒轅皇帝”。黃帝之時,老君下為師,號廣成子。 “黃帝”以來,始有君臣父子,尊卑以別,貴賤有殊。

三皇五帝,道在帝王之家,伏羲氏首出,此時民風淳樸,大道暢行,唯賢任用,道之整也。五帝接續道統,心法一脈相傳。三代以後,週厲王、週幽王之世,大道廢弛,戰國時期,禮樂崩壞。道轉紅陽。老君東化,孔子問道。

道家思想
在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書籍中,在國外被最為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要算是《道德經》。道家認為,個人不應該反對“道”,而是要順從於“道”,按“道”行事。道家認為水是非常柔弱的,心甘請願地向低處流去,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,也不表示反抗,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。反之,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。對於個人,樸素和自然是值得讚揚的。暴力應該被避免,人應當清心寡欲。人不應該改變世界,而是要尊重世界。

對於政府,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。通過更繁複的法製或是強制實行法制,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。高稅賦和戰爭都和道家的哲學精神相違背。 《道德經》的影響巨大。這本書的篇幅很短,但其思想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。在中國,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哲學的主流,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,儒家還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。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元的動態的體系,學派紛呈,內外互動,多姿多彩。而在諸子百家之中,地位最高、影響最大的兩位思想家,無疑是孔子和老子;滲透最深、流傳最久的學派,無疑是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。



儒道兩家相比,儒顯道隱。儒家名聲顯赫,在兩千多年中居於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,是政治、教育和道德領域的指導思想;道家崇尚自然無為,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,具有隱士派和浪漫派的風格,在大部分歷史時期處於在野的地位,但它形成一股強大的潛流,擴散到社會文化生活各個層面,凡有儒家的地方便有道家與之對待和互補。我們可以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陽儒陰道,外儒內道,道中有儒,儒中有道,自為而相因。假如只有儒家而沒有道家,中國的傳統思想就會失去一半光彩。林語堂說:“道家及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。”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儒道互補。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